团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青春绘屏障,携手护安澜——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民勤文旅局开展红崖山水库防浪墙创意彩绘
2025-07-15

    在腾格里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合围之处,有一座守护民勤绿洲的“生态堡垒”——红崖山水库。这座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不仅是维系60万亩耕地灌溉的“命脉工程”,更是阻断两大沙漠合拢的“生态屏障”。7月14日,在省团委、校团委的指导下,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红崖山水库管理处,用一场跨越48小时的艺术实践,让这座水库1.2公里长的防浪墙完成了从“防洪屏障”到“水上画廊”的华丽蜕变。

7月14日晨光熹微到15日暮色四合,10多余名师生志愿者分秒必争:志愿者顶着炎炎烈日蹲在滚烫的混凝土墙根勾勒轮廓,覆漆组借着暮色检查每一处漆膜平整度……48小时里,他们累计弯腰起身超千次,消耗高耐候丙烯颜料180升,最终在灰白的墙体上呈现出以“沙海绿洲,时间之河”为主题的系列巨幅彩绘。

五大主题板块各有深意:“七彩神鹿”踏过沙漠绿洲,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勤蜜瓜”饱满多汁,凸显当地“沙漠变良田”的农业奇迹;“沙漠热气球”载着绿意升空,寓意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并行不悖……其中最长的单幅画面达5米,站在水库堤坝远眺,蓝绿为主的色调与库区水面交相辉映,仿佛一条流动的“生态长河”。

“选颜料时我们做了23组对比实验。”带队教师、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兼学生管理副院长任建文介绍,团队最终选定的高耐候丙烯颜料,经测试可抵御河西走廊年均3073.5小时的强日照、8级风沙侵袭,确保十年内色彩不褪色、不粉化,既满足了防洪标识的醒目需求,又让艺术作品能在极端环境中长久留存。

“以前总觉得‘城市安全’是抽象概念,这次亲手把防汛知识画进墙里,才懂每一笔都连着民生。”学生负责人、2022级本科生蒋宜文说,这是团队首次将课堂上的设计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安全设施。墙绘完成后,师生们没有转身离开。在“沙漠热气球”板块的下方,他们用金色颜料郑重签下名字与日期,并共同许下承诺:“每年暑假,我们回来补色维护。”

“这不是一次孤立的活动,而是一套可复制的生态教育模式。”任建文院长介绍道,目前该模式已被纳入民勤县“生态育人计划”,未来将联动省内多所高校,让更多青年参与到红崖山水库的生态守护中。正如志愿者宋明睿所说:“以前在画室里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觉得隔着一层;现在亲手把理念绘进城市防线,才懂‘守护’二字的分量。”


    但更珍贵的价值,藏在“景观-科普-旅游”的闭环里。游客在打卡“七彩神鹿”时,会了解民勤防沙治沙的历程;品尝“民勤蜜瓜”时,会想起墙绘里“沙漠变良田”的故事;孩子们围着墙绘学防汛知识时,生态保护的种子正悄悄埋下。“这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成了可触、可感、可传播的生动实践。”管理处负责人说,红崖山水库作为河西走廊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之一,正通过这样的“艺术治沙”实践,为打赢防沙治沙阻击战提供“民勤样板”。

当最后一抹颜料在暮色中干透,1.2公里的防浪墙已不仅是防洪的“硬防线”,更是讲述生态故事的“软载体”。从“七彩神鹿”到“沙漠热气球”,从墙体绘画到师生们的签名承诺,每一笔都写满了青年一代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与担当。

这场实践证明:青春的力量,既能在实验室里钻研技术,也能在沙漠边缘描绘希望。而红崖山水库的这面“水上画廊”,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记录民勤绿洲变迁、见证青春守护承诺的“生态史诗”。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