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的专业认知,直观接触建筑实体与城乡空间,了解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明确专业范畴和工作方向,工程管理学院城乡规划和建筑学专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
6月23日,24级建筑学班与24级城乡规划班开展专业认识实习第一课——实习动员大会。实习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学习旅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不仅是一次实践机会,更是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过实习,将走出课堂,亲身观察城市的肌理、建筑的韵律,感受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无论是测绘历史街区的尺度,还是参与新区的规划讨论,每一次实践都会深化你们对专业的理解,帮助学生们从“纸上谈兵”转向“落地思考”。

6月24日,学生们迅速投入实习前的知识储备工作。图书馆和教室里,大家分组查阅文献、整理资料,系统梳理兰州这座城市的肌理与灵魂。从《兰州志》《金城纪略》等地方史志中,他们追溯这座黄河之城的千年变迁——西汉设金城郡、明清成为西北商贸枢纽、近代工业崛起,直至今日的“黄河之都”定位。民俗文化同样引人入胜:牛肉面的市井烟火、黄河水车的农耕智慧、太平鼓的粗犷节拍,无一不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生命力。
在专业政策层面,学生们重点研读了《兰州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和《黄河风情线总体规划》。前者明确了南关清真寺、白塔山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框架,后者则揭示了如何以黄河为轴,串联自然景观与城市功能,塑造“山水之城”的现代风貌。通过对比规划文本与现状地图,大家逐渐理解:城市规划不仅是空间的安排,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延续和对未来生活的预判。
为了更直观地把握地域特征,小组还组织观看了《河西走廊》《兰州:铁桥上的城市》等纪录片。镜头下,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与古道勾勒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壮阔图景,而兰州的兴衰始终与这条走廊的交通、军事、贸易紧密相连。纪录片中提到的敦煌、张掖等历史聚落,与当代兰州的规划形成有趣对照——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如何让历史智慧赋能现代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后续实地调研的思维线索。
6月25日工程管理学院组织2024级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学生赴兰州市区进行实地调研学习。本次调研实习以“历史传承·空间探索·专业启蒙”为主题,通过理论培训、实地调研与文化遗产解码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学生构建专业认知框架。
在甘肃省博物馆,学生们以“文物解码-空间转译-当代应用”为主线,深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道路系统沙盘,对比古驿道与G30连霍高速的空间叠合关系;通过敦煌悬泉置遗址模型,探讨古代驿站对现代物流园区规划的启示;马家窑聚落模型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史前 “临水而居”的选址智慧,启发其对城市肌理设计的思考。

在兰州奥体中心,师生们重点考察了场馆群的总体规划与建筑形态。专业教师结合“一场三馆”(体育场、游泳馆、网球馆、综合馆)的布局,解析了大型公共建筑的流线组织、结构选型与地域文化表达。学生们围绕体育建筑的大跨度钢结构、节能技术及赛后运营等问题展开讨论,理解现代建筑如何平衡功能需求与城市形象塑造。
黄河楼以其“唐风古韵+现代技术”的建筑风格成为研讨焦点。学生们从历史文脉延续、景观视线通廊、旅游功能植入等维度,分析文化地标如何通过建筑语言强化城市特色。实地调研环节,师生共同探访兰州地标性空间——中山桥,从军事渡口到文旅地标的功能嬗变,引发对历史建筑与现代交通共生的讨论。白塔山公园的台地式布局与元代白塔的天际线锚固作用,展现了山地景观营建的智慧。

6月26,学院组织总结汇报会与座谈会。学生们通过调研报告等形式梳理收获,分享对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等议题的见解。
此次认识实习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维度下的场所营造思维,更强化了专业认同感。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习与城市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工程管理学院
2025年6月26日